學習單元
單元 01
什麼是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?
01. 三種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定義及其病原體
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有以下三種︰
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| 2019冠狀病毒病(新冠) | 流行性感冒(流感) | 肺炎鏈球菌感染 |
---|---|---|---|
定義 | 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(SARS-CoV-2)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 | 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| 多指由肺炎鏈球菌(或肺炎球菌)引致的疾病 |
病原體 |
Alpha - B.1.1.7 Beta - B.1.351 Gamma - P.1 Delta - B.1.617.2 Omicron - B.1.1.529 |
甲型 - H1N1 (pdm09) & (H3N2) 乙型 丙型 |
此細菌共有超過九十種不同的血清類型 |
02. 三種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本港流行情况
2.1. 2019冠狀病毒病(新冠)
本港於2020年1月23日出現首宗本地確診案例,至今共爆發五波疫情。根據衛生署統計,截至2023年1月29日,本港累計核酸陽性檢測個案1,226,467宗及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1,880,112宗,發病率達25.4%。
疫情 | 時間 | 主要流行毒株 |
---|---|---|
第一波 | 2020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 | S型、L型、O型病毒株 |
第二波 | 2020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 | G型病毒株 |
第三波 | 2020年7月上旬至9月下旬 | GR1型、GR2型病毒株 |
第四波 | 2020年11月下旬至2021年5月下旬 | GH型、GV型病毒株、N501Y病毒株 |
第五波 | 2021年12月下旬至2023年2月28日 | Omicron, Delta病毒株 |
2.2. 流行性感冒
- 在香港,冬季(一月至三月)和夏季(七月至八月)流感最為常見。
-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,全球成年人發病率估計為5-10%,兒童為20-30%。每年導致29至65萬人因呼吸系統出現問題而死亡。
-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,截至2023年11月4日共有21,988宗個案。
病原體種類 | 感染情況 |
---|---|
H3N2病毒和H1N1病毒(均為甲型流感病毒) | 疫情一直給社會帶來壓力和負擔 |
乙型流感病毒 | 有潛在威脅 |
丙型流感病毒 | 一般認為較少機會誘發疫情 |
2.3. 肺炎鏈球菌感染
- 肺炎鏈球菌引起之疾病每月均有病例發生。
- 以冬季至春季為疾病發生之高峰期。
-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,由2018年截至2023年3月,香港一共錄得肺炎鏈球菌感染492宗。
- 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在香港的發病率為每100,000人中有0.34至2.54人,發病率於二至四歲和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士較高。
03. 三種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症狀與區別
三種疾病相同的症狀 | 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
發燒 | 咳嗽 | 乏力 | 頭痛 | 噁心或嘔吐 |
三種疾病不相同的症狀 | |||
---|---|---|---|
2019冠狀病毒病 | 流行性感冒 | 肺炎鏈球菌感染 | |
|
|
|
|
04. 三種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併發症
4.1. 2019冠狀病毒病
根據英國醫學期刊(BMJ),2019冠狀病毒病的併發症發作時間不定,部分併發症的發作可能性及容易感染人群見下表:
併發症 | 重症監護後綜合征(ICU) | 血栓 | 心血管併發症 | 急性腎損傷 | 急性肝損傷 | 神經系統併發症 | 妊娠相關併發症 | 心臟停搏 | 急性脫髮 | 急性呼吸衰竭 | 胃腸道併發症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可能性 | 高 | 中 | 低 | ||||||||
容易感染人群 | 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的患者 | 男性、肥胖、重症監護病房收治等人士 | 長者、高血壓、基礎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病人士 | 男性、長者、吸煙史、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肺病等使用人士 | 長者、固有肝病患者 | 兒童和青少年 | 孕婦 | 長者 | 女性 | 兒童 | 胃腸道出血史和抗凝藥物用藥史 |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,患有2019冠狀病毒病可能會導致死亡的併發症,可能包括呼吸衰竭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、敗血症和敗血症性休克、血栓栓塞和/或多器官 衰竭,包括心臟、肝臟或腎臟損傷。
4.2. 流行性感冒
流感併發症不甚常見,但也會偶爾發生,當中包括肺炎、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症狀惡化、繼發性細菌感染、幼童熱痙攣罕見但致命的併發症:心臟肌肉發炎(心肌炎)、腦組織發炎(腦炎)、周邊神經發炎(格林巴利綜合症)
4.3. 肺炎鏈球菌感染
肺炎球菌可以引致不同種類的疾病,常見的有肺炎和中耳炎。這個細菌亦可以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,導致嚴重甚或致命的疾病。
病徵是視乎個人身體受感染的部位而定:
- 中耳炎:有機會出現有分泌物流出發燒或耳痛;如果重複感染,聽覺有可能受損。
- 肺炎:可能出現呼吸急促、發燒、帶痰和發冷的咳嗽;嚴重者可能會死亡。
- 腦膜炎:可能出現頸部僵硬、發燒和精神昏亂,並有可能引致聽覺長期受損,甚或死亡。
- 敗血病及菌血症︰可能出現發冷和關節痛,並可能出現其他身體部位同時受感染,例如腦膜炎和肺炎。
05. 三種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長期影響
2019冠狀病毒病(新冠) | 流行性感冒 | 肺炎鏈球菌感染 |
---|---|---|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,長新冠的定義為: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三個月後,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兩個月的症狀,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。「長新冠」的常見症狀包括疲倦、氣促、認知功能障礙、頭痛、胸痛、關節疼等。 |
|
兒童得病後可能出現痙攣、癲癇、智障、聽力障礙等後遺症。 |
06. 給予感染人士的健康建議
屬高危人士,例如免疫力受抑制、年齡較大或本身有健康問題的人士,或出現病徵的人士,應盡快求醫。 | |
有病徵的人士應留在家中休息,避免外出。 | |
沒有徵狀的人士可自由外出或上班。 | |
檢測陽性的學生不應回校上課,直至快測結果呈陰性。 | |
感染人士於首五天應時刻佩戴貼面的口罩,盡量減少與其他人在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接觸(如同桌用膳),亦不應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及參與大型聚會 | |
如是肺炎球菌感染者,治療方案是可以透過使用合適的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而非病原體感染的藥物,服用抗生素不能治癒流感或加快痊癒;抗病原體劑能減輕病情和縮短患病時間,但必須經由醫生處方才可服用。 |
07. 對免疫力較弱人士的影響
慢性疾病患者 | 60歲及以上人士 | 孕婦 | 兒童 |
---|---|---|---|
|
|
|
|
然而,任何人都可能因以上三種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而生病、病重或者死亡!
08. 三種常見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方式及檢測方式
8.1 傳播方式
- 傳播途徑包括經呼吸道的飛沫(2米以內)、觸摸被病毒污染的表面或物件、短距離氣溶膠*或空氣傳播。病毒也可能在通風不良和/或擁擠的室內環境中傳播。
- 現時對潛伏期的估計大多是1到14天,而有些變異株的潛伏期#可能更短,例如奧密克戎變異株,潛伏期約 3 天。
- 感染者無論是否有病症,都可能具有傳染性,將病毒傳給其他人。
*氣溶膠是空氣傳播的其中一種方式,但空氣傳播並不一定就是氣溶膠。它的大小約在5至10微米下,可在空氣中飄浮數十分鐘到幾小時都有可能,而飄浮距離大約可以到10幾米。尤其是在密閉環境中(如電梯、郵輪),都是適合氣溶膠發展的。
#潛伏期指從感染到出現疾病臨床症狀之間的時間。
8.2. 病原體感染檢測方式
檢測原理 | 如何檢測 | 檢測結果等待時長 | 優缺點 | 疾病類型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核酸擴增檢測(NAAT) | 檢測新冠病毒內的遺傳物質(RNA) | 唾液,或鼻粘膜或咽喉取樣 | 當天(最快約20分鐘)至最多三天 | 準確度非常高,但價錢相對較高 |
|
快速抗原檢測 | 檢測病毒表面的蛋白質(或抗原) | 鼻粘膜或咽喉取樣 | 大約 15分鐘以内 | 測試快、方便且便宜;測試的靈敏度通常較低 |
|
抗體檢測 | 檢測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 | 手指針刺采血或從手臂上抽血 | 當天至最多七天 | 可瞭解體內抗體水準;但不能診斷目前的感染狀況,亦不應用作為免疫力檢查 |
|
血液檢查 | 進行檢驗或細菌培養,以找出病原及評估病情 | 手指針刺采血或從手臂上抽血 | NA | 血液檢體容易取得、操作簡單、便宜、特異性高;靈敏度低 |
|
參考資料
L. Bourouiba, E. Dehandschoewercker, and J. W. Bush"Violent expiratory events: on coughing and sneezing,"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, vol. 745, pp. 537-563, 2014
Wang Q, Lung DC, Chan PT, et al"High attack rate in a Tong Lau house outbreak of COVID-19 with subdivided units in Hong Kong."Interface Focus. 2022;12(2):20210063. Published 2022 Feb 11. doi:10.1098/rsfs.2021.0063